被煎炸的豆腐

人们很多时候喜欢纯粹的感觉,但有更多时候喜欢混合的感觉。


豆腐从硬巴巴圆溜溜的大豆(soybean),被石磨或者豆浆机磨到乳白色好像牛奶状的豆浆豆奶(英文soybean milk),然后加入石膏成为白花花的豆花凝脂,最后又压制成为各种不同硬度的豆腐(英语tofu),这些阶段可以说都算是比较纯粹,也是喜欢有机营养食品的人们的钟情之物。

但是进入了料理的阶段,人们并不是只是单纯的要蛋白质,而是要加入很多其他的调味,用其他的手法在再次改变其模样,这样才可以又营养又好吃。例如豆腐脑阶段的加糖和加咸之争论,就是有关于这个的。

而采用煎炸的方式,对豆腐进行进一步的操作,也是其中一种。


不知道是哪一个最先把豆腐放进去煎炸的?是刻意为之,还是无意为之?按理来说,很多美食往往是因为某种不经意的操作,结果发现了好吃,从而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做法。所以,很有可能对于鲜嫩的豆腐进行热油煎炸,也是来自某一次无意的操作,例如不小心把本来要拿来蒸的豆腐块跌落到油锅里面了。当然,这也只是猜测,考究的事情就让学者们去做吧。


煎和炸是不同的操作,从油的多少数量和火候的控制,都是很大不同的,所以出来的产物也是不同的。煎的油比较少,在锅底成为一薄层,火候属于中等,从一面慢慢加热,不同的面还要翻炒。这样操作出来,表面虽然已经焦了一些,里面却还是很软和嫩的。客家的酿豆腐,在豆腐里面放了肉,然后拿来煎,是比较出名的。

炸就不同了,满锅的油,漫过了豆腐,整体加热,热度也是高的,结果就内部也被油温加热到,里面的细小空洞的空气受到加热膨胀,把豆腐内部撑出来很多大的空洞结构,整个体积增加,但却变得蓬松。这就变成豆泡了。


当然,时间也是关键的,这就和厨师的手法有关系。就算是炸的那种大火,如果控制时间,也能保持内部的不受高温。例如广东普宁的炸豆腐就是这样,外部已经金黄,内部还是白色嫩豆腐。


反正,豆腐这种高质量植物蛋白的有机食品,在进入食品制作阶段后,衍生了非常丰富的做法,细细品尝和研究,还是挺有意思的。